验厂认证资讯和常见问题

越南创思维验厂网

助您一次性通过验厂认证

什么是SCAN验厂?如果企业发现违规点应该如何制定整改计划?

新闻资讯 1120
        SCAN验厂简介
        SCAN验厂全称为 Supplier Compliance Audit Network(供应商合规审核网络),是由英国 BSI 集团主导构建的一套全球化供应链安全管理审核体系。其核心目标是通过统一的安全标准与流程,评估供应商在物理安全、人员管控、货物流转、信息防护等全链条的合规性,防范恐怖主义渗透、货物失窃、数据泄露等风险,同时通过 “一次审核、多客户共享” 的模式,减少重复审核带来的资源浪费,提升供应链整体效率。
        企业发现违规点后制定整改计划步骤
        当企业通过内部自查或第三方审核发现不符合 SCAN 标准的违规点时,需构建一套 “识别 — 分析 — 整改 — 验证 — 巩固” 的闭环管理体系,确保整改措施精准有效且能预防问题复发。具体步骤如下:
        一、精准识别违规点,明确分类与影响范围
        整改计划的首要环节是对违规点进行清晰界定,避免因认知模糊导致措施失焦。需结合 SCAN 标准将违规点分为两类:
        严重违规点:指直接违反 SCAN 核心安全要求、可能引发重大风险的问题,例如 “厂区围墙存在大面积破损且无临时防护”(物理安全失效)、“敏感岗位员工未进行背景调查”(人员管控漏洞)、“集装箱装货区无监控覆盖”(货物安全失控)等。此类问题可能直接导致审核不通过,需列为优先整改项。
        一般违规点:指未完全符合标准细节但风险较低的问题,例如 “安全培训记录缺少部分员工签名”“消防器材检查标签未及时更新”“货物出入库登记信息存在轻微遗漏” 等,此类问题需在规定期限内整改,但优先级低于严重违规点。
        识别过程中需通过现场拍照、文件存档、员工访谈等方式,明确违规点的具体位置(如某仓库角落、某条生产线)、涉及的流程(如货物验收、访客登记)及关联部门(如安保部、仓储部),为后续整改提供精准靶向。
        二、深度分析违规根源,避免表面化整改
        违规点的出现往往是制度、流程或执行环节存在漏洞的体现,若仅针对表面现象整改,极易导致问题反复。需通过系统性方法挖掘根本原因:
        流程回溯法:针对 “货物验收时未核对封条编号” 这一违规点,回溯验收流程的每个环节 —— 是否因缺少书面操作指引导致员工疏忽?是否因验收人员频繁轮岗未完成培训?是否因监管机制缺失(如无专人复核)导致操作随意?
        多维度拆解法:从 “人、机、料、法、环” 五个维度分析,例如 “监控设备存在盲区” 可能涉及:人员(未定期巡检设备)、设备(安装时布局不合理)、方法(未制定监控覆盖范围的验收标准)、环境(新搭建的临时仓库未纳入监控规划)等原因。
        根本原因分析需避免将问题简单归咎于 “员工失误”,而应聚焦制度缺陷(如无明确流程)、资源不足(如设备老化未更换)、培训缺失(如员工不知晓标准)等系统性问题,确保整改措施直击核心。
        三、制定针对性整改措施,明确责任与时限
        整改措施需区分 “纠正措施”(解决现有问题)与 “预防措施”(避免问题复发),并明确可操作的执行细节:
        纠正措施:针对已发现的违规点采取即时处理,例如:
        若违规点为 “厂区围墙破损”,纠正措施可定为 “由维修部门在一周内修补破损区域,同时设置临时警戒线,由安保部每日巡查直至修复完成”;
        若违规点为 “员工背景调查记录不全”,纠正措施可定为 “由人力资源部在两周内联系未完成调查的员工,补充身份核验材料,委托第三方机构完成犯罪记录查询,并将结果存入员工档案”。
        预防措施:基于根本原因设计长效机制,例如:
        针对 “流程缺失导致验收疏漏”,预防措施可定为 “由仓储部牵头,联合质量部制定《货物验收操作手册》,明确封条核对、数量清点等步骤,同步组织全员培训并考核,考核合格方可上岗”;
        针对 “监控盲区”,预防措施可定为 “由行政部每季度开展监控设备全覆盖检查,新区域搭建前需提前报备并纳入监控规划,检查结果纳入部门绩效考核”。
        措施制定需明确责任部门、具体执行人及完成时限(如 “一周内”“一个月内”),避免模糊表述,并预留验证效果的时间窗口。
          
        四、执行整改并留存证据,确保可追溯
        整改过程需全程留痕,为后续验证与验厂提供依据:
        实时记录:通过照片、视频、文件等形式记录整改过程,例如围墙修补前后的对比照片、培训签到表与考核试卷、新制定的制度文件(需有审批签字)等;
        动态跟进:由整改负责人定期向管理层汇报进度,例如每日更新围墙修补进展、每周核对背景调查补充人数,确保不拖延;
        员工参与:涉及操作流程调整的整改(如验收标准更新),需组织相关岗位员工参与讨论,确保措施贴合实际操作场景,减少执行阻力。
        五、验证整改效果,避免形式化通过
        整改完成后需通过多维度验证确保问题彻底解决:
        现场核验:针对 “监控盲区”,需实地检查新增设备的覆盖范围,调取录像确认画面清晰;针对 “背景调查不全”,需抽查补充后的档案,核实第三方机构的查询结果;
        流程测试:模拟实际操作验证制度有效性,例如安排人员扮演访客,测试门卫是否严格执行登记流程;模拟货物验收,检查员工是否按新手册核对封条与数量;
        员工访谈:随机询问员工对新流程的掌握程度,例如 “现在验收货物时需要核对哪些信息?”“发现监控异常应向哪个部门报告?”,确保培训效果落地。
        若验证发现整改未达预期(如部分措施未执行、问题仍存在),需重新分析原因,调整计划并再次执行,直至完全符合 SCAN 标准。
        六、建立长效机制,防止问题复发
        整改的终极目标是将措施转化为常态化管理,避免问题反复出现:
        制度修订:将整改中形成的有效措施纳入现有体系,例如 “监控季度巡检” 写入《厂区安全管理制度》,“货物验收标准” 纳入《仓储操作规范》,并标注修订日期与版本号;
        定期监控:设置周期性检查节点,例如每月由安保部检查物理安全设施,每季度由人力资源部复核员工背景调查记录,每半年由 IT 部门评估信息系统防护有效性;
        持续培训:将 SCAN 标准与整改案例纳入员工常态化培训(如入职培训、季度安全会议),通过案例分析(如 “某企业因未修复围墙导致货物失窃”)强化安全意识;
        风险预警:针对高频违规环节(如集装箱检查、访客登记),建立异常预警机制,例如发现连续三次登记信息不全时,自动触发部门负责人介入核查。
        总之,SCAN验厂的核心并非 “一次性达标”,而是推动供应链安全管理的持续优化。企业发现违规点后,需摆脱 “应付式整改” 的思维,通过精准识别、根源分析、靶向措施、效果验证与长效机制的协同,将整改过程转化为提升管理能力的契机。这不仅能确保顺利通过审核,更能从根本上增强供应链的抗风险能力,为企业在全球化竞争中构建安全护城河。
上一篇: 下一篇:

相关推荐

展开更多